此帐号已被封,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
文章于 2021年9月20日 被检测为删除。
查看原文
被微信屏蔽
其他

且将世事花花看,莫把心田草草耕 | 文礼书院第二期《65文集》精修营心得分享

泰顺县文礼书院 文礼书院 2021-07-04



编者按


时光飞逝,文礼书院第二期《王财贵65文集》精修营自9月1日开营,眨眼间已营期过半。近两个月的时间,学员们绵绵密密用功,已读完近20本《65文集》。学习读经教育理论,企及生命的学问。在此期间,众学员抛却烦事,相互砥砺,进德修业。现择选学员心得数篇,与您分享。


01

先立乎其大|邹徳宇



邹徳宇

孔子云:“三军可夺帅也,匹夫不可夺志也。”孟子云:“先立乎其大者,则其小者不能夺也。”人之比于天地,若沧海之一粟;人之比于日月,唯一瞬耳。人之渺小如此,可不悲乎?
 
人于世上,如浮萍立于水上,风至即动,风停则止。追其根,溯其源,水至柔而无以立。一个人立了志,就算是有夺三军之帅的勇力,也不可能夺这个有志之人的心意。
 
人人都有所谓的志,一个人应该立一个真的志,不要立了假的志。志者,心之所之。立了真志,就是立了人生的方向,就是在心灵里种了一颗笃定的种子。从此,我们的一切行为都是对着某个方向而去,乃至于到达那个地方。
 
茫茫世界,滚滚人海,歧路亡羊,路在何方?只此就可把一个人困了一生,误了一生,再回首,已是百年身。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焉,此心同也,此理同也。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,此心同也,此理同也。我想,圣人之志应算是世间至上的志吧。
 
人生如日月之一瞬,怎能只为衣暖食饱,与草木同朽为尘?人身难得,立一人生大志,才不枉这一世为人,纵使为此躬行一生,百世之后亦无悔恨于此!
 
此大志应是合乎人性的善,应该也必定是立足于自己的良知,从良知而行,一念真诚的时候,便体贴到了:原来人生如此广大,天地如此光明。以此广大的、光明的境界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,就是立其大者了。
 

一个人从良知而立志,这个志便是光明的、自主的、可往行的。心中这样立定方向,便倾其一生为之孜孜。那么这一个人就可以顶天立地,对得起自己,对得起天地了。


02

己立立人,立己立群|刘渊存

刘渊存

近来读书比前几日更静心了,但收获暂不能全论,吾以为读书为学不可一味计心于成果,更不可相攀比,存此功利之心,越读心越急,越觉得自己收获不如别人,且更严重者开始怀疑自己的脑力和智力,渐而心浮气躁,身心无法浸润在学问中,那就徒费功夫了。
 
季谦先生的《65文集》有儒家心性、康德哲学、天台判教三大板块的学问为哲理之根源。上有正源,下有道渠,论述问题条理清晰,逻辑分明,旁征博引,好像一切现实的问题都能被化掉一样,大有江河奔流,沛然莫之能御之势。看似是在谈教育,实则是在谈人性,看似是在谈人性,实则是在讲天理常道。世间世事无常,而唯天理人性是万世不改的常道,越是常道,越容易被人忽视,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。
 
读《65文集》,虽有许多重复的地方,但总会觉得重复得有心意,既重复又不重复,就像每天都吃同样的饭菜,但总能尝到每一天特有的味道。有时候读到一些平淡再平淡的句子,便想一扫而过,不想用心分毫;而到了那些精彩处,书中的句子好像会自动的走进自己的眼里,躲都躲不掉。于是觉得自己有时候可以有心无心的读着,放松一点注意力,以为该走进眼里的自会进来,不该进来的自会流去,略有成就的还画了一些重点,但当仔细整理笔记时发现怎么漏了那么多精彩的部分,当时怎么就没发现呢?如果把自己之前画的重点比做骨头,那我不知丢了多少肉,肉都掉了,那精髓必也把握得不怎么样。回头想,还是要滴水不漏地读!
 
一个故事或一个道理,自己听时是一回事,当转头讲给别人听时又是另外一回事,真是吃饭容易做饭难呐。听了几个组长的演讲汇报,我是深深地被他们的才能与聪明所折服,时有金句,颇多情感,理实例真,声情并茂,个个都很用心,很佩服他们。见贤思齐,学然后知不足,教然后知困,对此我是深有体会。
 
学习近一个半月,也有过情绪波动,也微有风波小事,心绪好似未能完全投入,故而感触不觉够深,心中知浅,落笔无文,不知所言何自,略有愧意。记得熊十力先生说:“人生须有感触,感触深者为大人,感触浅者为小人,毫无感触,则近于禽兽。”我应该怎样定位呢?舍心而外放,未能完全收摄身心,故而时有愤戾之情表露,終不得其正。古人说:“且将世事花花看,莫把心田草草耕。”此语很得修身养心之妙,看来我是将心放在花花世事上去了,而未曾守住本心本性,人生的所有不快乐,不幸福都是放心外求所致,被花花世事牵引着过着,被动的活着,生命本真的光芒被外在纷杂的事物所遮蔽,德不得其长,智不得其开,福不得其享,心性不得其养,真是莫大的悲哀。若人能志在心性,颠沛造次,終食之间不违仁,守中不逾,则内质外文,文质彬彬,心性身躯俱得长养,自会得生命之长进,现实之功果,这大概算是从根本上立命吧!
 

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立定了才会立人,己立立人,立己立群,这样的生命才是真实主动的生命,立于不败,无往不胜,吾小子岂不勉焉!


03

曾经的迷茫|蔡淑琴


蔡淑琴


每天读《王财贵65文集》(以下简称《65文集》),一页页地翻看,一字一句地读,使我屡屡刷新以往的教育观。陈旧的思维一点点地松动,一点点被剥落、被疏通。
 
越听季谦先生所讲,越觉豁然开朗,似乎慢慢感悟到生命的安然踏实;越读经典,越觉回归本心,乃至促进自我生命成长,清明悦乐由内生发。先生说:“我们每个人可以自求多福,按照教育的道理来做自我教育。”我虽遗憾曾经的文化缺失,但庆幸终于开始自我救赎。
 
回顾混沌的前半生,从小到大受的那点白话文教育,撑不起我的人生。在教育职业生涯中,不断思索何为教育真谛;在养儿育女的过程里,竭力探索孩子如何更好地成长。曾在体制教学尽心尽力,关注学生心理,潜心研究教材并遵从教学大纲。有条不紊,不落一个知识点,不厌其烦地在讲台上打造我的教育梦,在黑板前书写我的教育理想,在作业堆里埋头奉献我的青春热血。似乎,这才是一名合格的老师,坚信这样一定会把学生培养好。既便我曾是模范班主任和优秀教师,兢兢业业,用心地做着教育,可这一切的努力总像无用功似的。不明白为何学生越来越难教,越到高年级,学习力越起不来,越长大越厌学的多,老师愈教愈身心俱疲,父母愈来愈无奈;除了真切地感受到学生们身体长高长胖,心智言行却没有因为老师的苦心教育而成长,少有智慧的增进,更没有饱满的精神;学生难达到理想的教育状态,教育者没有多少成就感可言,即便学生考高分,也隐约觉得这并不是我们要的教育效果。会时常困惑:这样的教育模式对吗?教育为何这么难?问题到底出在哪儿?
 
多少年来,孩子们在应试教育里为分数而努力,人人都知道应试教育的弊端。可为什么大家麻木、随波逐流、听之任之,还助长之?是的,教育的理想不好实现,我们又无力改变。
 
纵观现今学校里,老师的用心培育,并没有改变教育之痛:我的那些曾经是班上的优秀学生,读书多年,已大学毕业,依然觉得自己啥也没有学到。虽被教育了十多年,长大的他们心智依然不健全,心胸不开阔,根基浅,生命底蕴薄;走入社会,啥也不会,没有志向,不知道人生方向在哪,仍要父母操心。试问:教育的效果何在?
 
当我养育孩子时,没有想像中轻松,同样在育儿路上费尽周折,方方面面摸索“教育道”。儿子是我的试验品,幼时坚持给他中英文亲子阅读,家里堆满了绘本和精心挑选的所谓好书,给孩子做足了阅读熏陶,花好几年时间去实践,如何扩充他的知识面儿,如何提升阅读品味。现在回头看,我没给孩子触及高度的智慧酝酿,怎么做都流于低俗,错过了孩子宝贵的关键期。还别提尝试给孩子的才艺培养,钢琴绘画,体育运动类都报名参加。多而杂,似乎都想让孩子去学,又知道都不必过早学,其中道理却没有清晰过。是啊,今天才明白,我之前折腾的一大圈,其实连教育的门儿都没摸到!浪费了孩子的时间,过早运用孩子没有发展出来的理解力,各种活动耗散了孩子身心能量,背离道而不自知。
 
曾经我以为的教育之道多么浅显——只抓枝末,背道而弛。不读《65文集》,不了解读经教育,不会知道教育原理如此简单。读了《65文集》,终于破迷开悟,继而了悟“教育道”,思路通透,明理便笃定。想想看,如果继续老路走下去,最终也只是一声叹息吧?幸好,我的孩子开始读经了。只有读经,才有可能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德有才、身心健康的人,才能让孩子的生命不被辜负。教育合于道,父母当下便无比心安,教育不再迷茫,人生不再迷茫!
 
作为老师和家长的双重身份,不禁感叹:有多少老师和父母敢说自己有真知灼见呢?文化缺失百年,谁不是“中枪人”?改变,从自我做起,首先从家长的觉醒开始。见过那么多优秀的孩子,无一例外都是家庭教育成功的结果。如果父母没有意识,没有正确的教育观,孩子终将了了。教育的主要责任最终还是在家庭,在父母身上。改变教育现状,人人有责,不光为自己的孩子,也为天下的孩子,为每一个家庭,为人类的子子孙孙。让孩子及早读经吧,无论是以什么方式读。唯有接受圣言之教,我们才不再迷茫焦灼,不再被分数局限,不再被应试捆绑。
 
咱不能等教育体制改变,孩子长大太快;更不能太指望老师,我们老师都要自“救”呢!如果教育者的迷茫自然消除,将不再困惑眼前,不再担忧学生的将来。教育界便能快速走出困境,回归到教育源头,把握其本质。
 

期待那一天,体制内加入经典诵读教学安排,所有孩子都有机会被经典滋养,师生们愈发教学相长!愿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走上合道的教育路,找回职业的幸福感!


04

使智慧真实化|甘美逸


甘美逸

周末结束已经读到第五本书了,趁着中秋节放假三天时间,我又抽空重温了前三本中六篇自认为比较重要的文章,越来越感觉到“教育的目的是开发人性,读经教育就是为了更好的开发人性而倡导的”这句话的真实性。这里的人性指的是人的合理之性,而人之动物性等不合理性本不在需要开发的人性所讨论的范围之内。这样想来就更加清晰于孟子的性善论乃是教育之所以成立的基础,不了解性善论或者对性善论没有真体悟者,皆是无法真正做到相信人性的。而不了解人性则连教育的本质和目的都无从了解,更不可能有正确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了,恐怕又只能流于口头禅了。困难的是,想清楚这一连串的问题都是需要智慧的。
 
一个读经老师的教学正好就是要用心于智慧,用心于开发自己和学生的智慧,从这个角度来看读经老师应该是最幸福的教育者了。而在开发自己和学生智慧这两方面的工作中,开发自己更应该放在首位。因为学生的光明性是很好引导和启发的,难就难在老师自己的光明性如何启发,启发后又如何长期保持如源泉活水一般一直涌现不断,这是一个大工夫。
 

智慧本为首出,其次需要紧跟的是才华和学问,学问配得上智慧才能使智慧真实化,要不总免不了有虚空感。智慧是一成永成,而支撑智慧永定的才华和学问则需要积累,积累则需要时间。因此,追求十字打开的生命成长,在面对人类整体学问时应分清主次、本末、轻重、内外,最大限度的做最恰当的安排,不浪费点滴精神,乃不枉费此生矣!


05

此生了无遗憾|周海玲


周海玲

时间一天天的过去,《65文集》一本本的读过,一样又不一样的话语一遍遍的念过,有时心里猛然觉得天泛光明般的突然敞亮起来;而有时又茫茫然不知书中所云,便在那做一标记,提醒自己要在课下多读几遍才是,但这样的时间总是不够的,记得以前文礼书院学子说一天24小时不够用,这时候还真有点他们说的意味了。
 
竹里于泰顺,现在是个蛮有知名度的景区了,周末或者假期,游客也是络绎不绝的,一天课下,我在广场上散步,就遇一游客向我询问:“竹里有什么好看的?”我想了下,答道:“竹里的山山水水可一看,但竹里的人更值得一看,不单用眼看,更要用心看。”那人又问我来竹里做什么?我答是来学习的。问:“学什么?”答:“学所有值得学的东西。学如何做人。”估计对方觉得这样的聊天已无法再进行下去,就走开看风景去了。其实,这并非我故弄玄虚,这就是我真实的感受,但这感受,不亲自走一遭,恐是不能体会的。
 
读《65文集》,《65文集》讲什么?讲读经?讲文化?不,它讲一切,它包天包地,包含所有你已遇到未遇到、已想到未想到的一切人、事、物。
 
何以能如此说?因为它反复告诉你人之所以为人;告诉你人要去完成一个完全理性化的生命,且这理性是非常现实,明确的就在你心里;它反复教导你如何来判断;如何来决定过你自己的人生。这个人生,不是无视现实,而是教你用坦荡的心胸去积极地面对现实,这样的人生幸福之感,犹如从源头活水处般,源源而来,面对现实问题,有心胸雅量去面对、解决。所以读《65文集》,能帮助你找到自己心里的那个源头活水处,以此来滋润你生命中的一切。
 
诚如先生在“《了凡四训》倡印序”一文中所写:
如果您本是心地善良诸事顺利的人,请精读此书,以增长福慧;
如果您已是苦厄颠连怨尤无告的人,请精读此书,以改造运命;
如果您想家庭和祥,请精读此书;
如果您想与人和乐,请精读此书;
如果您想了悟人生,请精读此书;
而对于读《65文集》来说,我想再加一句:如果您想此生了无遗憾,再不叹气,请一定要来竹里精读《65文集》。


相关阅读:

● 回归自我,悦乐无限——记全球首届65文集精修营

● 季谦先生谈六五文集的三个背景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